• <span id="0615x"><output id="0615x"><b id="0615x"></b></output></span>
    1. <i id="0615x"><strike id="0615x"></strike></i>

        4.8萬億消費背后的“信用邏輯”
        2022-06-14 11:41:53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論:0 點擊:

        在政府部門指導下,21 世紀經濟報道啟動國民金融素養提升計劃大型公益科教項目,助力國民更好地掌握金融知識。信用,正是金融素養的修煉中,不能缺席的第一課。從 1985 年第一張信用卡誕生,到 2021 年互聯
        在政府部門指導下,21 世紀經濟報道啟動“國民金融素養提升計劃”大型公益科教項目,助力國民更好地掌握金融知識。
         
        信用,正是金融素養的修煉中,不能缺席的第一課。
         
        從 1985 年第一張信用卡誕生,到 2021 年互聯網金融產品全面接入征信系統,現代意義的“信用”在中國經歷了近 40 年的變遷。
         
        回溯現代“個人信用”的發展,可以發現,它與信用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今天是 6 月 14 日,第 15 個全國“信用記錄關愛日”,我們試圖從信用卡這個切面,來探討對“信用”的一些思考與觀察。
         
        1979年,時任廣州友誼商店總經理的廖劍雄,第一次接觸到了“信用卡”。當年的秋季廣交會期間,有外賓使用這種“不用付錢就可以拿走東西”的塑料卡片,讓廖劍雄感到非常新奇。
         
        彼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前來中國旅游、商務活動的境外人士逐漸增多。為了方便廣交會外賓交易,中國銀行與香港東亞銀行簽署代理東美信用卡取現協議,第一次將信用卡的概念引入中國內地。
         
        1985年6月,中國內地發行的第一批信用卡“中銀卡”向公眾開放,邁出了第一步。而信用卡真正大規模走入尋常百姓家,則要等到 20多年后。
         
        2003年開始,各家信用卡中心陸續成立。隨后,征信系統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公眾對信用消費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信用卡開始大范圍普及。
         
        當下,社會消費心理與信用行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在經濟上行趨勢明顯時,人們的樂觀情緒成就了信用消費市場的高速發展。當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們的訴求轉向“理性消費”與“高質量消費”,信用消費行業由此走進下半場。
         
        2021年各商業銀行的年報數據,透露出一些變化的端倪。從信用卡消費總額來看,招行信用卡的消費總額為47636億,同比增長9.73%,是全行業唯一突破4萬億的銀行。
         
        在4.8萬億消費總額的背后,體現了消費場景與需求的發展趨勢。更重要的是,隱藏著國人對信用認知的改變,以及信用消費的演變軌跡。
         
        萌芽 重構信用認知
         
        信用系統是人類文明、道德和信念的結晶。一個良好運轉的信用系統,代表了社會的最高成就。守“信用”,使得人們不越其位,各守其道,社會成為一個整體。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商業的大繁榮,信用文化走進國人視野。
         
        對個人來說,信用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可以在實際應用中得到體現。信用消費的觀念逐步被大眾接受, 特別是在購買汽車、電腦、教育服務等大宗商品和服務時,分期付、最低還款等業務,減輕了他們大額消費的負擔。
         
        由此,信用卡成為了國人信用消費最初的載體。2003年,一位筆名叫“老榕” 的人,在博客上記錄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張信用卡的使用全過程,當時在網上被瘋傳。
         
        他感嘆:“沒有擔保,沒有預存,除了一個表格和一個電話,什么也沒有。雖然這個起始數額其實不大,可它也是北京最低收入保障的120倍,是俺申報的月收入的數倍。無論如何。2003年,我個人開始真正有了信用。”
         
        在更為宏觀的社會層面,信用的價值得到承認,被視為市場經濟的一種生產要素。即信用高,意味著交易成本低。
         
        2003年,一份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之本,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企業和個人信用服務體系,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逐步開放信用服務市場”。
         
        同年,全國開始推進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希望建立一個覆蓋全國所有商業銀行和貸款機構的數據庫。在這之中,數據庫是基礎工程,是重中之重。
         
        2004年,央行征信中心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實現了15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和8家城市商業銀行在全國7個城市的聯網試運行。次年,該數據庫實現與全國所有商業銀行和部分有條件的農村信用社的聯網運行。
         
        市場環境和征信體系的優化,大大推動了信用卡業務的發展。以招行信用卡為例,2003年成立首年便發卡超過60萬張,刷新了亞太地區信用卡發卡新紀錄;2004年新增發卡222萬張,是 2003年的3.6倍。
         
        從某個角度來說,信用卡在征信體系建立的初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個人信貸業務萌芽起步的時代,高頻多場景的信用卡為征信體系提供了豐富、多維的個人信用數據。
         
        2003年這個年份,后來被稱作“中國信用卡元年”。從這一年開始,信用卡開始了在中國的20年高速發展旅程,成為國人信用消費最初的載體,也是最重要的載體。
         
        繁榮 信用消費崛起
         
        隨著征信體系的完善,信用消費市場迎來高速發展。
         
        從規?,根據人行數據,我國廣義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從 2015年末的18.96萬億快速膨脹到2020年末的49.6萬億,增長 161.6%。
         
        剔除房貸后的狹義消費貸款規模,更能反映消費貸款市場的增長情況。人行數據顯示,狹義消費貸款規模從 2015 年末的 4.78 萬億增加到 2020 年末的 15.13 萬億,5 年時間增加了10.35萬億。
         
        從增速看,其中 2016年、2017年、2018年的增速分別達到 23.8%、62.2%、25.5%。這三年間,高速增長的市場吸引了大量機構涌入。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平臺紛紛跑馬圈地,并越走越遠。
         
        發展初期,互聯網金融曾給用戶帶來了美好的體驗,讓消費者感受到了和傳統金融不同的服務模式,并與傳統金融企業一起,做大了信用消費的大盤。
         
        不過,有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為了追求利潤,潛藏著風險。比如有的貸款平臺只需要身份證、學生證、電話號碼等,就能通過審核。
         
        而大型電商平臺推出的信用消費業務相對規范,但由于開通門檻相對較低,同時與電商場景深度結合,間接影響部分用戶產生建立在借貸基礎而不是收入基礎上的消費。
         
        與新生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相比,傳統的信用卡業務模式看似不夠“新潮”,實際上卻是最穩健而全面的。
         
        從產品功能來看,信用卡兼具小額消費和大額信貸;從賬戶類型來看,互聯網金融產品多以消費金融、小額貸款形式上報征信系統,而信用卡為獨立賬戶;從交易屬性來看,互聯網信用付主要應用于各自派系的電商平臺,互不打通。而信用卡可以無差別覆蓋各類購物平臺以及國內國外消費場景。
         
        因此,從某個角度來說,對于新手“小白用戶”,花唄等互聯網金融產品是更“易得”的初級工具,而信用卡或許才是更應該升級的“技能”。
         
        洞見 信用卡回歸主流
         
        走過繁榮期,行業發生深刻變化,不同機構迎來命運的分野。
         
        對于曾經野蠻生長的互聯網信貸,監管力度正在加強,其低門檻、高利潤的發展模式難以持續,取而代之的是更嚴格規范的持牌、合規、利率紅線與杠桿約束。
         
        2020 年 11 月,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去年有分析指出,根據螞蟻消金增資安排以及新規推算,螞蟻花唄、借唄能夠承接的放貸規模相對整改前,縮減約一半。
         
        強監管之下,市場秩序趨于規范。一個現象是,移動支付扣款底層資金來源向銀行卡/信用卡集中成為趨勢。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 2021 年移動支付用戶問卷調查,信用卡作為移動支付資金來源的占比提高,最常使用信用卡進行移動支付的用戶占比為 72.5%,較上年提高 3 個百分點。
         
        信用卡行業的內部分化也在加劇,頭部玩家的優勢越發清晰。
         
        發卡量增速放緩已是大勢所趨,各大信用卡正在從增量競爭,走向存量耕耘。
         
        縱覽行業數據,2021年,在規模上,14 家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都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這 14 家的信用卡交易額達到萬億規模,但其中 4 家的交易額較上年下降。唯一一家突破 4 萬億的是招行信用卡,其消費總額接近 4.8 萬億,增速接近 10%,流通卡量突破 1 億張。
         
        此外,年輕客群成為了各家信用卡發力的目標,并帶來了客戶結構的變化。據《2021 消費金融數字化轉型主題調研報告》的數據,30 歲以下的信用卡用戶占比為 52.7%。
         
        以長期領跑業界的招行信用卡為例,6000 余萬持卡人中,90 后及 00 后的占比近 40%,其中申卡年齡小于 30 歲的用戶占比達到 66.38%。
         
        這也印證了本文開篇的觀點,快速增長的信用消費行業背后,隱藏著國人對信用認知的改變。信用機制是金融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用戶的信任感,是一家信用卡企業的基石。
         
        當年輕用戶成為了信貸消費的主力軍,為了建立與其的信任感,更多企業選擇與他們一起成長。從招行信用卡近年的諸多舉措中亦可見一斑,從推出面向高校學生的“FIRST 畢業生信用卡”,到發行面向年輕高端客群的自由人生白金信用卡等;從用飯票、影票復現年輕人喜愛的高頻生活場景,到構建“金融+生活”生態圈……從求學到畢業、從深造到創業、從成家到立業,完整的產品線滿足了年輕人始終在變化發展的需求,同時讓大家盡享優惠。
         
        隨著年輕用戶群體的成長,其貢獻的消費額也持續增長,最終實現構建良性循環的正向發展。以雙 11 數據為例,2021 年 11 月 1 日-11 日期間,招行信用卡總交易金額 1854 億元,交易筆數 3.3 億筆,較 2020 年同期均有大幅度增長。
         
        未來 共建信用社會
         
        當擴大規模不再是第一訴求,金融機構更加關注信用消費的質量,這是監管與業界的共識。
         
        以往,互聯網信用借貸的記錄未完全納入征信系統,中小平臺信息共享不足,衍生了共債風險。2021 年,監管要求花唄等產品陸續接入征信系統,將在一定程度上約束 C 端“多頭借貸”和“以貸養貸”。
         
        近年來,監管機構對于普及信用知識的重視力度空前。
         
        自 2008 年 6 月 14 日起,人民銀行連續 15 年舉辦“6.14 信用記錄關愛日” 活動,旨在引導社會公眾關注自身信用記錄,提升個人征信保護意識,正確維護合法權益。
         
        信用,與生活息息相關,更是個人的“經濟身份證”。對于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重維護良好的信用記錄,而非事后修補。
         
        事實上,征信領域不存在“征信修復”“征信洗白”等說法。用戶應通過正規渠道維護自身權益,同時警惕不法分子以“注銷網貸賬戶否則影響征信”為幌子,詐騙錢財;借“恢復征信”之名,套取個人信息后轉移金融資產;或以“查詢、修復征信”為借口收取查詢費、手續費等騙局。
         
        回顧信用消費在中國發展的40年,市場從冷靜到熱鬧喧囂,再到穩健向上;公眾從遲疑到積極,再到理性參與。信用消費的下半場將如何健康發展,監管和金融機構已作出有力的探索。

        相關熱詞搜索:信用 信用卡

        上一篇:海南“6.14信用記錄關愛日” 吉祥物“金椰娃”亮相
        下一篇:614信用記錄關愛日|這些征信知識你應該了解

        評論排行
        三级网站夜夜爽夜夜爽,欧美在线人成人成视频,亚洲av男人永久无码天堂网,三级网址在线免费观看视频